略论历史的严肃性

[ Home ]

記得去年歷史課上,學到抗美援朝,歷史老師說要在課前放一段相關視頻;本以為是當時戰地記者拍攝的影像,沒想到是一部動畫,名字好像叫《那年那兔那些事兒》。雖然是歷史性質的動畫,看後卻並無太多意味;雖是會動的影像,然而對我的震撼還不如靜止的書本——我不由得自失了。據老師講,是怕真實的場景過於慘烈血腥驚嚇了我們,故爾放了一段動畫;然而這動畫,多少令我對於這堂歷史課倒了些胃口。
動畫作為一種工具,幫助人們更直觀地感受歷史,這點無疑是好的;然而它也有其弊端:失去了歷史的嚴肅性。就我看來,究竟是弊大於利。
歷史不是嬉嬉鬧鬧就可以說明的事物,它是嚴肅的,有時甚至於是沈重的。誠然,歷史中不乏名人逸聞、坊間趣事,就像《史記》中也不乏《滑稽列傳》一樣;然而它到底是嚴肅大於玩笑的啊!外族亂華的紛亂、忠臣死諫的大義、奸臣作亂的戕害、文字獄的悲憤、大屠殺的血淚……這都是歷史沈重的枷鎖,是每一個中華人都應該背負的枷鎖!不忘卻過往負枷而行的恥辱,時刻拿出這些鎖鏈鐐銬來想一想、看一看,這樣的民族、這樣的國家才有可能前進。我們不能以任何一種形式,去淡化這枷鎖的存在感!
然而現實往往與期望相反——有時並不是有意如此。
並不是說動畫說史就一定不好。同戲劇、影視作品、小說文獻一樣,它只是一個載體——殺人者的槍是無辜的,然而殺人者有罪;即載體無辜,攜帶的內容卻可以評判其褒貶。我尤其看不慣其中的幾點:一是對人物塑造的扁平化,二是對某些描寫的玩笑化。
歷史人物是多面的,除了少數真正昏聵暴虐到極點的昏君以及真正的殺人犯、魔鬼、劊子手,沒有一個人可以“一言以蔽之”。動畫裏,特別是某些歷史動畫,為了塑造敵人的形象,不惜將其描繪成極盡貪婪、暴虐、無能、愚蠢的敗類;或是描繪英雄人物,表現得大義凜然、無畏無懼、身先士卒的理想化人物——寫到此處,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度於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“樣板戲”,真是歷史在倒退啊!不過此風現在倒是消減了不少,不如前幾年刮得這麽烈了,實是一大幸事。
然而更令我深惡痛絕的是第二點,即玩笑化處理,此風於今甚烈。就拿我說過的《那兔》為例吧。先不論其“藍星”“種花家”之稱謂,運用的諧音是多麽無趣;但說許多歷史情節的表現,特別是課上看到“抗美援朝”的那一集裏,畫面轉到“敵方陣營”,竟然在大喊著“吃烤肉”雲雲,嚴肅何存?更有甚者,其中的許多戰爭描繪,竟然用“拍板磚”來代替(或許編劇曾被人拍過?不得而知),這是何等的戲謔,何等的不莊重?烈士的鮮血,先輩的遺風,全在這笑鬧聲中被抹煞了。更不用提幾年來的“神劇”,或是手撕鬼子,或是包子當手榴彈,如此種種,令人無奈之余,不禁悲嘆:泱泱中華,真的再無知曉歷史嚴肅性的智士嗎?
去尋找歷史,不能在這樣的動畫、影視劇裏去找——從中只能了解個大概,而絕無太多有價值的收獲。真正的歷史,在灑滿血汗的書中,在實錄的影像中,在先輩的回憶裏,在一座座紀念館、紀念碑裏,在侵略者的懺悔、人民的歌詠裏,在古城樓上,在佛塔道觀中……
真正的歷史,就在我們腳底下,就在這承載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土地裏:她享受過長久的和平,也領受了侵略的淩辱;她承載了革命的炮火,也托舉著繁榮和富強……
去尋那真正、嚴肅、甚至於沈重的歷史吧!
它就在我們的腳底!



食物識時務

破敗輝煌

雨濕新夢落舊城

限時墜落

化魚

玫瑰

那些日子

吃瓜

半座

海邊的人

舞舞舞

散步蟑螂